
高價玻尿酸除皺針越除越皺、醫美貸套路深維權無門、虛假廣告防不勝防……在新華社“全民拍”近日開展的醫療美容亂象線索征集活動中,不少消費者反映自己曾被騙。記者隨后調查發現,一些愛美人士受醫美虛假廣告長期“種草”,不慎入坑。營銷人員為“拓客”則使出渾身解數,甚至不惜淡化手術風險,不少不明真相的消費者被騙!叭衽摹庇浾呤崂砭W友提供的線索,進行采訪調查。
這些醫美坑,小心!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等機構近期聯合發布的《國內醫美維權輿情研究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分析顯示,2023年1-5月醫美行業維權輿情總計90769條,醫療資質問題以及注射類項目、吸脂手術維權輿情尤為明顯。
來自北京的消費者李文說,她在北京海淀區一醫療美容診所,花費16000元接受了面部線雕治療。但術后面部腫脹,且需定期服用抗過敏藥。因為診所禁止拍照、攝像等,她未留下充分證據,要求該診所出示病歷也被拒。她向北京市海淀區衛健委投訴后,診所退還部分醫療費,并與李文達成和解。但隨后,李文臉部仍然腫脹難忍,再次找到診所,但此時該診所表示不認識她。
一些沒有資質的“工作室”也借“醫美”旗號招搖撞騙。女子杜某經人介紹認識了美容工作室經營者林某,2022年6月林某為杜某實施了面部提升、填充項目等十五天一療程的美容項目,三個療程后效果不佳,林某又為杜某做了補充膠原蛋白、填充鼻基底法令紋項目,不料卻造成杜某全臉腫脹、紅腫發熱。幾經調整依然沒有改善,林某只能帶杜某前往江蘇、上海治療、手術,但異物取出術、面吸、黃金微調、筋膜懸吊手術等一系列治療依然沒有改變“毀容”后果。
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10.3萬余家“醫美”相關企業,從成立時間來看,55.8%的相關企業成立于1至5年內,成立于1年以內的為25.2%。從中消協發布的消費提示看,證照不齊全、超范圍經營、無證上崗、操作不規范、醫療產品渠道不明、效果難以評估、服務質量與消費者預期有較大差距等問題,正成為醫美行業投訴重點。
就不能安心醫個美嗎?在《報告》9萬多條有關醫美消費維權輿情的數據中,有關醫療資質問題的數據有3萬多條,占比33.1%;有關醫療質量問題占比31.1%;有關營銷問題的占比35.3%。目前,醫美市場上尚存在著許多不具備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醫師執業證書的黑心機構和從業人員非法從事醫美服務,加之一些生活性醫美機構違規開展醫療美容服務,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造成潛在的風險。從不少消費者投訴線索看,由于證據缺失,市場監管部門也無能為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整形修復科副主任醫師陳猶白說,當前監管部門對一些隱藏在寫字樓里的私人工作室或美容院,很難監管,甚至不少執法人員也常難區分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的界限!皩κ袌、對機構和非法從業者、對醫美產品的監管都面臨難題!
醫療行為必須由執業醫師在注冊醫療機構進行操作!秷蟾妗分赋,目前,醫美市場上尚存在著許多不具備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醫師執業證書的黑心機構和從業人員非法從事醫美服務,加之一些生活性醫美機構違規開展醫療美容服務,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造成潛在的風險。
《報告》中,涉醫療資質問題投訴有超3萬條,占比33.1%,其中有關人員機構資質問題的數據占比26.8%。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光,2022年7月在武漢舉辦的美博會上,有參展企業人員直接在展會現場為顧客進行面部注射,并坦言其非執業醫師。由于從事注射類等部分醫美項目的入門門檻較低且行業“暴利”,一些人經過短期培訓后就“跨界”醫美。一位曾從事美發行業的人士告訴記者,自己在無任何資質的情況下,在一家美容機構僅接受3天培訓,就上崗為消費者進行紋眉手術。
而不少電商平臺不僅隨意銷售醫美針劑,有的商家還會提供遠程視頻教程,為醫美亂象提供了生存空間。
不少經驗不足的消費者,難以發現一些廣告中暗藏的貓膩,選擇了不正規的機構,出了問題后,又常常被對方忽悠著簽下“不平等條款”。一位消費者向記者反映,2022年底,她在珠海市某美容院接受的膠原蛋白全面部操作,導致面部腫脹不消,事發后,美容院表示可以退錢,且可以承擔后續治療所需費用,條件是不能在任何互聯網媒體平臺發布任何關于該美容院負面信息,否則要向該美容院賠錢。該網友遂簽字同意。
醫美亂象如何破?針對醫美亂象,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十一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陳猶白建議消費者務必把握“三個正規”原則,即選擇正規機構、正規醫生、正規產品,以免個人權益受到侵害。
陳猶白說,醫療美容與生活美容不同。生活美容是指對人體所進行的諸如皮膚護理、按摩、SPA等有保養或保健性的非侵入性的美容護理。而醫美需要取得醫療機構從業資格證,一般掛牌叫“XX醫美診所”等。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建議,有關部門應對沒有資質、超范圍從事醫美活動的機構及時進行查處和關停,涉及醫療安全的醫美機構,需依法納入嚴格的醫療管理!皩τ谑鹿暑l發的醫美機構,相關部門要及時將其列入黑名單!
陳音江說,鑒于當前消費者在醫美消費中被侵權后很難舉證維權的問題,有關監管部門應遵循舉證責任倒置原則,要求醫美機構證明自己醫美服務過程中盡到了風險提示義務并且不存在過錯,否則就應按照有利于消費者的方向解決。
陳猶白說,監管醫美亂象,還要加強醫美產品的源頭監管。建議市場監管部門及時關注非法從業者及所在機構,獲取醫美產品貨源的生產廠家、經銷商等渠道,必要時采取聯合執法。
北京嘉維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占領建議,消費者不要輕信醫療美容廣告,尤其是一些被炒作的新潮概念詞。如果對方宣稱的效果不能明確體現在合同中,要格外小心。
趙占領提醒消費者,一定要和醫美機構簽訂合同進行約定,要學會在醫美的各個環節實施充分取證,并留存交易憑證,如發生問題或糾紛,應及時到消協或者市場監管部門投訴維權,或到法院起訴。同時,相關行業協會也應及時規范整個行業的合規運行。
來源:新華社